《讀書》雜志今年步入了而立之年。1979年的春天,陳翰伯、范用、陳原、倪子明、史枚、馮亦代等著名的老一代出版家和文化人創(chuàng)辦了《讀書》雜志,發(fā)出了反映讀書界共同心聲的吶喊: “讀書無禁區(qū)”。21日,在 《讀書》雜志創(chuàng)刊30年的座談會上,國務院發(fā)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吳敬璉稱, “讀書無禁區(qū)”的問題至今尚未解決, “我們現(xiàn)在還需進一步解放思想。”
30年前, 《讀書》在創(chuàng)刊號上刊登了李洪林的 《讀書無禁區(qū)》文章,批評了 “文革”對文化的摧殘,提出人民有讀書的自由。這篇文章當時引起了思想界的普遍共鳴和關注,也為 《讀書》日后的發(fā)展奠定了堅實的社會地位和影響。
到目前為止,《讀書》已出版了361期,每期擁有9萬多讀者。不過,中國文化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劉夢溪還是感慨于《讀書》作為讀書人的“家”近年來門庭逐漸冷落的事實。他說,近20年來,讀書人這個群體越來越脆化、弱化,現(xiàn)在無目的讀書人越來越少,專業(yè)研究者增多了。
北京大學中文系主任、教授陳平原建議《讀書》回歸 “讀書”的定位。他指出, 《讀書》雜志從一開始就制訂了“以書為中心的思想、評論刊物”的定位,但今天 “以書為中心”基本丟失, 《讀書》基本不再 “讀書”,而是借書來說思想文化,變成一個單純的思想、文化評論刊物。他建議 《讀書》雜志增加篇幅來面對新書,引導讀書的風氣,改變當前“讀報、讀博客、讀圖、讀網(wǎng)絡資料”的閱讀現(xiàn)狀。 (鄭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