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論語心得》一度激起中國人學習孔子智慧的熱潮之后,和胡玫即將拍攝 《孔子》電影之前,一部名叫《親愛的孔子老師》的小說,又在社會上開始掀起一股 “孔子熱”。由于該書以獨特的寫法重新塑造了一個更加人性化和更多人本主義色彩的孔子形象,剛剛推出的第一個月,就成為作家出版社暢銷圖書的第二名。在東北最大的書店北方書城,竟出現了一個星期連續(xù)3次添貨的熱銷景象。
本書由著名暢銷書作家吳甘霖著。在本書中,作者 “化身”孔子的得意弟子子貢,隨孔子去面對和解決涉及管理、人生、處世、學習等多方面的問題。而這些問題,不管是作為當代的的管理者和普通人,都有可能遇到。而孔子許多富有人性化的做法,給當代人很多啟示。
魯國一對父子互相告狀,許多官員都說兒子不孝,應該把他殺掉。當時孔子身為主管司法的大司寇,卻沒有這樣做,而是采取教化的方式,使兩人覺悟得到大大提升,變得和睦恩愛。當談到為什么這樣做時,孔子講了一個很有名的觀點:“不教而誅就是虐待,教化比拳頭更有力量!”
子貢的一段親身經歷,也很說明問題:魯國國君很注意形象,因為有些魯國人被賣到國外去當奴隸,于是魯國就頒布了一項政令:誰能贖回在其他國家做奴隸的魯國人,不僅可以從國庫離拿回贖金,還可以得到一筆賞金。結果子貢贖回了十幾個在衛(wèi)國在當奴仆的魯國人,但卻表現得非常大公無私,并沒有去官府領錢。
本以為自己做了件好事,沒想到卻被孔子老師臭罵了一頓。為什么?老師認為,國家制定這個政策最終目的,是想通過物質的刺激來調動國民的積極性。子貢的做法看似樹了個好標桿,但別人該怎么辦?如果都倡導這種做法,那么窮人無力去做這個事情,大多數富人也不
愿意做這
種費力又吃虧
的事情,最終
國家一項重要的政策就可能流產。
這個故事,讓我們不僅明白了不管做什么事, “動機重要,結果更重要”的道理,而且讓我們看到一個不那么雖然不那么 “大公無私”但更有人情味、也更全面、更智慧思考問題的孔子形象。
這個人性化的孔子形象一亮相,就受到讀者和許多知名人士的一致好評。山東作協主席、著名作家張煒的評價很有代表性:“深刻的道理完全可以寫成極有趣味的故事,偉大并不意味著古板。《親愛的孔子老師》還原了一個親切、鮮活而充滿睿智的孔子形象,他離我們如此之近,讀來好似聲氣相聞……理應受到廣大中國人的歡迎。”
“中國鞋王”奧康集團總裁王振滔則稱贊說: “這是一本每個企業(yè)家都應好好學習的著作。因為,學到了本書的道理,就掌握了子貢為何成為 ‘儒商始祖’的真正秘密。”(徐曉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