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我記事起,家里的一日三餐都是媽媽下廚操作,在那個缺衣少食的年代,媽媽不管是在地里掏紅苕還是到坡上挖野菜,也不讓我們餓肚子,一家人圍在一起吃上一口熱氣騰騰的苞谷粥,溫暖、溫馨,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自那時起,按時回家吃飯成了我們家一條約定俗成的家規(guī),過年過節(jié)、親友小聚從不在酒店包席,媽媽總是說不衛(wèi)生、浪費大。
參加工作以后,媽媽叮囑最多的一句話就是:“吃飯就在單位食堂上吃,要是下鄉(xiāng)到農戶家里,不能喝酒,一定要記得給伙食錢。”我年少不省事,不時還埋怨媽媽嘴啰嗦、多管事。后來我調進城里,先后在信用社、機關部門擔任負責人,接待和應酬變多,回家吃飯的時候漸漸少了。媽媽憂心忡忡,時常打破砂罐問到底:“為啥吃”“和誰吃”“誰結賬”?
記得是2013年3月的一個周末,媽媽把我和弟弟叫回家,用嚴肅的口氣給我們交代:“你們都在單位管點兒事,不要隨便出去吃飯,吃吃喝喝影響不好,公款消費不知心疼,傷身體、壞風氣,吃了拿了能辦出啥好事來?回家吃飯最有煙火氣、最健康、最踏實!”我們自知理虧,于是鄭重約定,非正常公務接待和禮尚往來,一律在家吃飯,并請媽媽當“紀委書記”全程監(jiān)督。
媽媽執(zhí)教一生,學生眾多,從政經商的不乏少數,經常有學生來看望她,媽媽一是堅持不收貴重禮品、禮金,二是來客在家里招待。家常便飯,簡簡單單,情意綿長。
吃吃喝喝不是小事,關乎黨心民心,上面有“杠杠”,群眾有意見。前幾年新冠肺炎疫情暴發(fā),人們談聚色變,對紅白喜事大操大辦避之不及,媽媽把我們盯得更緊,一再叮嚀不能聚餐、攢堆子,這下我們真的服了媽媽的先見之明,懂得了她的良苦用心。
習近平總書記教導黨員干部:除了工作需要以外,少出去應酬,多回家吃飯。如今,媽媽年事已高、行動不便,已經不能給我們炒菜做飯了,但按時回家吃飯一直是我們家不變的家規(guī)。每到周末或節(jié)假日,我都會帶著愛人,和弟弟、弟媳一塊兒給媽媽做一頓可口的飯菜,陪她邊吃邊聊,一起回味那些深情往事,一起品味那些家長里短,有滋有味,其樂融融。(賴家斌)
責任編輯:胡睿琳
關注公眾號,隨時閱讀陜西工人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