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值五月,草木葳蕤,又到一年多雨的時節(jié)。位于陜西省漢中市略陽縣白雀寺鎮(zhèn)清北石畔下趙家的寶成鐵路線旁,來了一隊特殊的鐵路人。他們運設備、觀山體、測水文、修便道,到底在干些啥?
原來,隨著雨季到來,山區(qū)鐵路又到一年一度緊張的防汛期。5月26日,中國鐵路西安局集團有限公司工務機械段橋隧一車間以雨為令,迅速集結300余名施工人員及大型機械趕赴這里……
全時監(jiān)控變化為施工擎起安全傘
“換七號觀察點……”職工曹偉在工地對面的觀察點上用對講機指揮山上前視點扶棱鏡作業(yè)人員。5月12日以來,他們監(jiān)測組每隔四小時都會固定來到這里對山體的位移情況進行監(jiān)測。
劉江說:“在山上為觀測提供準確的點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背上幾十斤的三角架和設備在林間穿梭是個技術活。沒有固定的路而且都在懸崖最突出的地方,要想完成任務上竄下跳,輾轉騰挪。從山下第一個觀測點到第十一個觀測點的高程是70米,范圍是整個作業(yè)區(qū)域幾千平方米,測一次大概需要兩個半小時左右,按規(guī)定每四個小時就要測量一次”。
橋隧工程師楊利濤告訴筆者:“連續(xù)雨季這種山體坡面可能會發(fā)生緩慢蠕動變形。為了確保人員和機械在作業(yè)面上安全作業(yè),我們在山體周圍設置12個觀測樁,建立三維坐標系,每個樁頭設定固定坐標,觀測樁位坐標數據,觀測分析山體變化情況。同時組織職工對作業(yè)區(qū)段進行地毯式搜山檢查新的滑坡裂痕,并對每天數據進行分析對比,發(fā)現坡面平均位移大于10毫米,或檢查坡面存在明顯位移變化應立即上報,必要時立即封鎖列車運行區(qū)間、撤除人員機具”。
工地晝夜不休為決勝爭分奪秒
“這里山高路陡,植被茂密。在狹小的空間進行大型機械展開有很大困難。為確保施工機械、用料及時運往施工現場,我們晝夜不休利用兩天時間修筑施工便橋35米,施工便道3000米,和三個施工平臺平整,各平臺高差100米,便道最大坡度為65度,開挖土方量約30000立方米……”車間主任王世盈說。
“此次施工只有不到兩個月的工期,主體要完成三個施工平臺,每個平臺用900根鋼管形成密集的管樁對施工山體進行穩(wěn)固,每根鋼管有20多米,深入地下通過技術處理。同時,在施工平臺下方進行泄水孔施工,使山體不會出現鼓包和積水,形成整體的應力對山體進行防護”。提及此次施工,這個段主管橋隧專業(yè)的副段長劉英文道出了工程和艱辛與緊迫。
筆者現場看到,施工便道坡度陡,搬運機械時,需前方由挖掘機進行拖拽,后方使用裝載機進行推頂才能運行至作業(yè)區(qū)域。由于鋼管無法使用機械倒運,自重130千克,只能采取人工抬運,每根由4名搶險人員進行。工字鋼設計需要19875米,每根長6米,自重110千克,共需要3300多根,由于鋼管無法使用機械倒運,只能采取人工抬運作業(yè)面。
全山有十多處危巖,需要澆筑混凝土約500立方米。由于山高路陡,植被茂密,機械無法運料,必須人工背運砂、石、模板、鋼管,背運材料約1250噸。人工背運每次僅能背40千克。為了確保施工正常用料給養(yǎng),一個班最少要背十幾趟,一天下來,要往山上背1500多斤重物。一般人是每走三四分鐘左右,都會靠著山休息一次,喘口氣,讓雙腳放松一下。
為了搶時間,最快的30多分鐘,稍慢點的也不足40多分鐘一趟。累了,只能在路邊休息一會,或者靠著樹枝睡一會。他們肩扛80多斤重物,在陡峭的山路上曲折前進,臉上沾滿汗水……□郭永良
關注公眾號,隨時閱讀陜西工人報